該告訴孩子親人過世的事實嗎?跟孩子談死亡的準備
「爸爸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回來?」
「我好想他喔!他說下班後會陪我一起玩的。」
面對5歲孩子天真的提問,媽媽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解釋,爸爸在一場工地意外中過世了,媽媽擔心跟孩子說之後,不知道孩子能不能接受,不知道該怎麼陪伴孩子面對。其實媽媽還沒辦法接受先生突然離去,內心混亂不已。只是,孩子從原本吵著找爸爸,到現在會用擔心、害怕的語氣詢問:「媽媽,爸爸是不是不會再回來了?」這一切都讓媽媽不知該如何是好。
父母親的死亡,其實會影響到孩子心中最深層地安全感,並容易讓孩子有被遺留下來的害怕與擔心,以及認為世界上可能再也沒有一個愛他的照顧者。因此孩子的無助與擔心是難以言喻的,家長該如何陪伴孩子共同經歷這段失去喪親的歷程,降低孩子面對失去家人的傷痛,成為重要的環節。
要用什麼樣的方式開口跟孩子說親人過世的事實呢?或許在這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看看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孩子不同發展階段,對死亡概念的理解與反應皆不相同。
根據天才領袖〈不同年紀孩子如何談生死〉一文指出,孩子對於死亡的認知,又可以依照年齡分成不同階段:
2歲以下:還沒有「死亡」的概念,但是可能會因為周遭的人正在處於失落、悲傷的情緒而感到焦慮、害怕,並用哭的方式來表達恐懼。
2~6歲:認為死亡是暫時的,可以逆轉,但是因為不知道死亡的原因,會認為親人過世的原因跟自己有關,像是:「是不是因為我不乖,爸爸才會死掉?」孩子可能因此會產生罪惡感。
6~10歲:孩子這時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死亡是永久的事實,發現死亡不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也可能會死亡,因此反應會更加明顯,可能會出現:易怒、恐懼、退縮等等行為反應。
11~17歲:了解到死亡代表永久的分離,有很多的原因可能會造成死亡,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經歷。這個階段的孩子,過去經驗與發展會影響到孩子對於死亡的概念,例如產生負面的想法,認為死亡是一種懲罰;或是抗拒表達情感,覺得無法跟家長溝通。
要告訴孩子親人過世的事實,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跟孩子談死亡之前,家長可以有一些心理的準備:
了解孩子的想法
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對於死亡的概念與大人不同,會相信死亡是暫時的,家人會再回來,因此當孩子發現事情跟他想的不同,期待落空,孩子會將失望的情緒轉而用憤怒的方式來表達,也有可能漸漸地不在相信大人說的話,也有可能造成親子之間的關係產生距離。因此,家長可以多聽聽孩子心裡的不捨、難過以及不安的心情,給予最大的支持,讓孩子明白任何的想法與感受都是可以一起討論的。
澄清孩子的疑問與期待
大人想要保護孩子的用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孩子畢竟是家中的一份子,不告訴孩子實情,可能會剝奪孩子與家人一同經歷失落與釋放悲傷的過程;相反地,告訴孩子實情,可以讓孩子與家人一同面對失落過程,也可以幫助孩子與大人發展出信任關係,讓孩子知道在面對這麼重大的事情時,他也是有參與的權利。同時也可以適時的澄清,孩子面對親人過世的種種疑問或期待,例如:「爸爸只是暫時離開」、「是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事情,媽媽才會死掉?」等等,家長可以用孩子的語言說明死亡的原因,並且提醒這不是任何人的錯。
記得向外尋求資源
面對伴侶的死亡,對於留下來的另一方來說,同樣也是個重大的打擊,這時大人也需要好好的照顧自己,安頓情緒,才有力氣照顧孩子的感受。如果覺得自己的狀況不適合跟孩子討論這件事情,請記得讓其他家人協助告知孩子事實,或是請孩子先詢問看看其他大人,讓他們為你分攤陪伴與告知的責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