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不能說的祕密嗎?跟孩子談死亡的重要性
在我們服務的家庭中,遇到很多孩子的照顧者(有父母親、祖父母甚至是姑伯叔姨),對於親人過世這件事,都會有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開口或是該不該說清楚的這些狀況。該老實說還是善意的謊言帶過?當這些想法出現時,是擔心孩子年紀還小可能不懂?還是擔心孩子無法承受事實,心裡受傷、難過?還是其實是大人也還在悲傷的情境中,還沒準備好,怕開口說了自己也無法承受?
親人過世,不只是孩子失去親人,這些照顧者也同樣要面對失去親人的傷痛,所以,有時候在大人還在親人過世的震驚中,尚無法接受親人過世這件事時,自然也無法好好的陪著孩子去面對這件事情。所以似乎不討論,這個事實就好像不存在,也或者不談論這件事,他們的傷心就可以少一點。
有時候我們以為孩子不懂、無法承受失去親人的痛,於是編織了各種過世的家人可能不在家的理由,讓孩子暫時相信了家人長期沒有聯絡是因為工作忙碌或距離太遙遠,但也可能因為時間久了,反而使孩子有種不被關愛、被家人拋棄的感受。
雖然善意的謊言,能讓照顧者與孩子能夠暫時維持相處與生活,但孩子卻也錯過了學習面對死亡、好好整理與親人共處回憶以及跟親人道別的機會。
而且,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當這樣的理由也漸漸變得薄弱,孩子心中的疑問增加,當親人過世的事實被證實時,也會讓照顧者失去孩子的信任,這可能也是照顧者始料未及的。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步驟跟孩子談死亡的重要性
一、說出事實:不同階段的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概念也不同,所以在說明死亡這件事時,也需要依據孩子的認知發展做調整,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理解情況,避免孩子有負面的猜測與聯想。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詞彙來說明清楚親人過世這件事,越接近事實越好,例如:學齡前的孩子,可以說爸爸因為生病,腦中的血管破掉,死掉了,所以我們再也看不到他了;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則可直接說明爸爸因為腦溢血,搶救不及,離開了。或者是,也可以運用繪本來幫忙讓孩子理解「親人過世」這件事情。
二、理解情緒:不論大人或孩子在得知親人過世時,會有的情緒反應可能都不一樣,不論是難過、傷心、呆滯,或是與平時表現沒什麼不同,我們也都要能夠理解有各種情緒這都是正常的。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感受,我會陪伴在你身邊。避免去批評或是要求孩子一定要呈現悲傷的樣子,以免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或是更排斥其他人的關心。
三、允許發問:在親人過世後,照顧者除了要操辦親人的後事,還要維持生活穩定,有時面對孩子的發問可能會不知如何回應或是不耐煩,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不可以談的議題,反而不敢再說。我們可以找個空閒的時間,專注的跟孩子聊聊,好好的聽孩子說說對於親人死亡的想法或是感受,讓孩子有機會釐清對於死亡的疑惑。
四、好好回應:有時候孩子對於親人過世可能會有錯誤的因果連結,像是孩子可能想到之前跟爸爸吵著要買手機,爸爸說沒錢,孩子還因此發了一頓脾氣,現在爸爸因為工作操勞過世,如果當時自己不要吵那是不是就沒事了。也許孩子就覺得這樣的結果是自己造成的,所以照顧者也要能聽聽孩子的想法,讓他知道不是他的錯,爸爸很愛他、家人們也很愛他,會一直陪著他。
五、未來安排:親人死亡這件事可能也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因而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例如:擔心經濟狀況變差、不知道誰要照顧自己,會不會要搬家還是轉學等。所以可以讓孩子清楚知道接下來生活上的安排以及可能會有的變動,避免孩子自行猜測後引起不必要的擔心與焦慮。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