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讓台灣134個未成年的孩子失去父母,兒福聯盟從那時起投入喪親悲傷復原的輔導工作迄今,腳步未曾停歇。除了陪伴這群失去父母的孩子,我們也和不少經歷天災或重大事件的家庭一起走過悲傷,不論是他們的努力、或我們的堅持,都是一段段生命與生命的交會、是我們彼此都持續學習著的功課。
正因意外難以預料,我們更應該在日常生活裡,透過情緒梳理和調節的練習,增加自己應對悲傷與復原的能力,降低對身體健康、心理調適、及行為的負面影響,找到生命前進的力量。
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初期,為了讓失去父母的孩子先有安穩的生活,兒盟集結各方的意見與力量,先後完成民法第1094條修正、「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第二章第四節相關條文、「九二一地震災區未成年人財產管理及信託辦法」等政策法令之倡導,為孩子的未來生活鋪上穩當的基底。
同時,我們也與當時提出發放失依兒少生活扶育金的安泰人壽(現為富邦人壽)合作,搭配扶育金的發放,與失依兒少家庭進行訪視輔導、建立適合孩子的照顧計畫。
讓孩子在劇痛發生、在與父母分離之後,有機會跟親近一點的親人開展新的生活、並得到該有的權益保障,是在兵荒馬亂的災變後,我們最先努力、也最該完成的事。
九二一災變後,有九成以上的失依兒少由親戚擔任扶養家庭,由祖父母、叔伯姑舅阿姨、成年兄姊代行父(母)職的家庭,個別的需求與議題也會有所不同,對兒盟來說,整個家庭都是需要被關心的。
在一個月至少一次的探訪裡,我們陪伴他們討論情緒、面對挫折、調適失去親人的悲傷、也努力融入新的生活,同時我們也帶他們與其他家庭相互認識,在各種不同年齡層的支持團體和聚會中,連結彼此的力量、互相支持與成長。
同時我們也帶著邁入青年期的大孩子參與志願服務,提高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培植他們自立與回饋社會的能力,希望藉此讓復原因子有更多累積與提升。
這些年來,不少重大事件都有我們投入的身影,
2001年桃芝風災、
2005年南亞海嘯、
2008年中國川震、
2009年八八風災、
2013年中國雅安地震、
2014年高雄氣爆、
2016年高雄美濃地震、
2018年花蓮地震、
2020年covid-19、
2021年台鐵「太魯閣號」事故…
不管是第一現場的支援,或更進一步與專業人員交流的經驗傳承,為的就是希望讓遭逢重大事件的人得到多一些支持與幫忙,也希望助人的力量得以有更多發揮。
在這些陪伴的過程,我們明顯感受到整體的社會教育與成長養成,缺乏了對於挫折、失落、失去的因應討論和準備,如果我們沒有從小就建立多一點這部分的養分,在遇到挫折時,就很難生出紓解的方法與面對的力量,於是從2012年起,我們開始把這些經驗帶入校園,針對老師、學童、家長進行生命教育知能推廣。
有孩子說:「上完課學到如何調節情緒,以後經歷悲傷和失落時,就可以有更多因應方法。」
有老師說:「這些討論對孩子真的很重要,不只重大事件、生活裡的各項挫折和失落,真的都需要好好應對。」
期待藉由「再見練習題~悲傷與復原的生命教育課」的進行,可以帶領孩子在失落事件的討論中貼近自己的情緒、練習情緒的紓解與調節,在面對挫折失落、甚至悲傷療癒的路上打上一些預防針,培養屬於自己的悲傷復原力。
在陪伴喪親家庭和處理各大重大事件的過程中,我們跟服務對象一起歷經很多起伏和眼淚。
曾經有孩子掉眼淚問:「我要做什麼, 你才能把我的爸媽還給我?」
曾經有阿嬤哭著說:「我活到這把年紀,從沒那麼痛苦過,你知道還會痛多久嗎?」
曾經有個大男生說:「我難過時不敢找別人講,因為我怕打擾別人。」
曾經有個爸爸說:「事件發生只是一瞬間、我的人生卻從此變調了…。」
我們從這些遭逢創痛經驗中的深深理解,重大事件帶來的創傷,影響是非常大的,失落的因應和處理,絕對不可能一蹴可幾,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時啟動多一點情緒調節的練習和討論,就可能會出現因應的困難,而不容易生出應對生活裡各項起伏的能力。
當生命中的某一頁被撕裂,那一頁並不會消失不見,而是成為一種痕跡、停在我們心裡。 在持續走著的生活裡,我們要能試著增加情緒覺察力、藉由情緒穩定和紓解、進一步練習自我調節力,才能不斷累積悲傷復原力,帶著新力量繼續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