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還是白臉?喪親後,如何找到手足教養方式的平衡
「以前媽媽都不會管我看電視,為什麼現在就不行?」
「為什麼媽媽過世之後,你要對我這麼嚴格?」
聽到小吉這樣說,爸爸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在媽媽過世之後,爸爸在「身兼母職」的壓力下,除了維持家裡生活的運作,還背負孩子管教的責任,相比兩位已經高中的哥哥們,爸爸對於剛升上國一的小吉,生活與課業各方面的要求更嚴格。因為爸爸擔心,如果沒有把小吉教養好,會對不起過世的妻子。然而,小吉卻常常拿已經過世的媽媽過去對待他的標準來向爸爸表示抗議。在這樣的情況下,爸爸真的很苦惱日後要怎麼管教小吉呢?
父母的管教標準若不一致,其實是很容易讓孩子對於管教較嚴格的一方產生負向的情緒的。在失去媽媽後又面對爸爸教養方式的轉變,孩子其實是需要時間重新適應新的生活規則、互動模式、以及重新認識爸爸不同的管教方式的。而爸爸在太太過世後身兼雙重角色的壓力下,也必須學習尋找孩子所能接受的教養方法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因此,給自己與孩子一些時間適應與整理情緒是重要的。在這段過渡期裡,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以下的方法:
一、關照孩子的情緒
尤其是在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面對失去父母親的哀傷,孩子很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感受,不輕易落淚、限制自己表達情緒與感受。因此家長還是可以多撥空陪伴孩子說說話,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壓抑心中的情緒,以不傷害自己與他人的方式,紓解情緒。
二、態度的公平
雖然二位哥哥已經不需前盯後囑的管教,但教育的態度仍舊需要公平,例如哥哥也會被要求,做不好或做錯時也會有懲罰,表現好的時候也會有鼓勵。而非僅對小吉有約束,態度上的公平必須讓小吉看到,也可以進一步跟小吉說明,因為年紀、責任不同所以會有不一樣的要求、管教,如此才能使小吉體會被公平對待,而不至於不斷與媽媽未過世前的狀況比較。
三、管教的說明
家長在面對孩子不能配合管教方式時,容易因為求管教效果的急切,而視孩子的行為是不聽話、故意反抗,因而未能進一步看到孩子心裡的痛苦。所以,建議在這樣的情境中,家長可以多為自己和孩子做一個動作,也就是在要求、懲罰或者鼓勵時,能多幾句話、說明原因,讓孩子瞭解這些動作事出有因,而減少孩子錯誤的解釋,而這也可進一步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態度,儘管一開始孩子聽不進去,但只要能維持一段時間,孩子便能慢慢瞭解家長的態度,也能避免為了反抗而反抗的爭執。
四、避免錯誤的期待
父母共同面對孩子的管教,多少能因為有對方存在而有討論對象,而在失去另一方時,難免會將孩子的未來視為對過世另一方交代的對象,無形中管教態度可能較為嚴格、許多方面的要求可能增多,這些都會讓孩子承受了過多的壓力。所以,家長們應該停下腳步,看難自己是否落入這樣的情境中,是否為了彌補失去另一半的遺憾而對孩子有不當的期待、要求;如果能隨時提醒自己,將能維持原有的管教態度,也不至於讓孩子因承受過多不屬於他的壓力,而產生對抗、不滿的心態。
五、在管教時別忘了鼓勵
其實很多家長都會面臨管教孩子上的問題,然而,有一個重點是家長們可以把握住的,那就是在要求、管教孩子的同時,鼓勵與稱讚是通往良好親子互動關係的不二法門;因此,孩子如果能從家長身上,得到更多的支持與肯定,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只有被要求與期待,而是優點與努力被看到得成就感。當家長的善意能被孩子感受到後,孩子對於家長的管教自然會較能寬心接受,這是相輔相成的。為此,家長們只要能多一點讚美,少一點責備,多一分肯定,少一分要求,將有助於您在管教部分更上層樓喔!
相信很多家長常常在管教孩子時總會感到疑惑、苦惱,不知道應該怎麼拿捏正確的尺度。當孩子對管教發出抗議的聲音,也是對於自己管教的提醒。好好檢視自己管教的方式是否需要調整?態度是否應該改變?多用上述的方法來幫助自己管教,讓親子關係的天平能維持更良性的平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