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跟別人比較成績!該如何陪伴孩子調適比不上別人的失落?
「你看鄰居家的小孩,這次段考第一名!」
「為什麼我就是沒辦法達到比別人好?」
但是當孩子發現原來自己沒有辦法表現得像別人一樣優秀,付出的努力卻沒有辦法達成自己和爸媽的期待時,就會陷入失落的情緒裡,總是看見自己缺少的東西,覺得自己好糟糕,一無是處,形成一個負向的循環。因此,大人可以怎麼陪伴孩子調適「比不上別人」的失落,減少過度比較的焦慮呢?
一、大人可以檢視自己是否有同樣的心態
從孩子開始上學後,你是否也會拿孩子的成績表現跟同學、鄰居、親戚家的小孩做比較呢?誰的成績好,誰的排名在前面,不停地比較誰是更優秀的孩子,而忽略了這可能也會讓孩子有必須贏過別人的壓力。
當大人看見孩子成績不理想,比不上別人時,很難保持平常心去看待,可能會產生羨慕、生氣、失望等等的情緒。面對這些失落情緒,大人可以先讓自己適度的消化感受,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拿別人的成績表現跟孩子做比較。
二、陪伴孩子面對比較失落
在比較的過程中,孩子發現自己沒有辦法跟上別人的步伐,無論怎麼努力還是達不到自己和爸媽的期待,這時孩子可能會覺得很難過,好像付出的時間都沒有得到回報;也可能會覺得自責,為什麼自己不能表現更好一點,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表現,也是孩子正在被困擾的事情。因此大人可以陪伴孩子面對這些情緒,同理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的想法,也陪伴孩子穩定情緒,放輕鬆後才能與孩子討論下一步可以怎麼做。
三、帶孩子重新理解課業的含意
當我們提到課業表現,第一個反應通常都是孩子的考試成績、排名,但是課業其實包含的面向很廣,像是孩子的能力、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對學習的責任感等等,如果只用單一的標準例如:成績,決定課業表現,其實容易看不見在其他地方做得努力,像是主動制定學習計畫,願意花時間解答同學不會的地方,在擅長的科目上有很好的表現,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等等。
多看見孩子在學習上的表現,以正面的言語鼓勵孩子在學習上,看見自己的成長跟改變,即使沒有辦法成為第一名,但是至少每次慢慢進步一點,往前邁進,也增加孩子對學習的熱情與自信。
四、討論課業上的目標和期待
每個人對於功課好、優秀的定義是不同的,到底要考幾分才算是好成績呢?不能有退步或表現不好的空間嗎?學習最重要的主角是孩子,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孩子的課業期待與目標,像是:每個不同學習階段的目標是什麼,孩子的程度在哪裡,要怎麼慢慢往前邁進一些,如果考不好的時候可以怎麼辦等等,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跟期待,父母在了解孩子的標準跟方向後,可以更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往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