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遭遇意外過世,老師們該如何調適心情?
「我們才說了明天見!」
「人剛剛還好好的啊,怎麼會這樣?」
當聽到或遇到學生因意外過世時,老師們可能會出現震驚、錯愕、不捨、遺憾與心疼等感受,除了對生命的殞逝感到扼腕、心疼孩子沒來得及享受到美好的未來,伴隨而來的也可能是遺憾地自責情緒。
而心理學者Worden(1995)指出在面臨意外造成的悲傷特性為不真實感、愧疚感、無助感、激動焦慮、未竟事宜等。其中愧疚感是許多教師得知學生過世後,會心裡背負著的壓力。
一般死亡本就容易引起愧疚感,而對於意外死亡所遺留的愧疚感更為深重,當我們開始不當的反覆回想,會讓自己停滯在悔恨懊惱的情緒中。「若是我陪著他就好了」、「要是當時沒有…那就好了」、「為何那時不對他好一點?」、「當初真不該對他說這樣的話…」,這些都是很容易出現的想法,越想會使自責、內疚感越發強烈。
那麼我們可以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以下提供三個方向:
一、聚焦事實:瞭解意外發生的過程,確認是否有自己所需承擔的責任,但不過度歸咎,以發生當下的情況來說有沒有改變的可能,如果很難或沒有,那即代表著在此時此刻我們都盡力了。
二、改變思考:意外發生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的,但在發生之後,我們可以試著換個角度思考,找出正向的涵義,有助於增加我們對意外事件接受程度以及詮釋,亦有可能促進我們多思考可以做哪些事情來幫忙避免憾事再次發生,例如喚起大眾重視消防設施的重要、加強宣導大客車死角或是促成修法。
三、表達想念: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來向逝者表達想念,例如參加告別儀式(葬禮、告別式或是追思會等)、舉行追思行動(寫小卡、製作道別物、紀念活動)、完成彼此的約定(如參加畢旅、運動會),在這個過程中能好好表達出自己的想念,也能好好地說再見。
在我們遇到這些重大的失落事件時,出現悲傷、難過、不捨等情緒都是正常的,允許自己好好地整理情緒、好好地說道別,不用急著抹掉眼淚,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療癒的時間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