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親人過世後,孩子行為出現改變該怎麼辦?
「現在…當外人進到家裡來時,伊…好像逃跑一樣躲進房間,不然就是連看都不看一眼。」
陳太太的先生半年前因為車禍過世,留下一個6歲的兒子。自從先生車禍過世後,陳太太發現孩子的話變得很少,原本活潑愛與爸媽聊天的孩子變了,變得相當乖巧聽話、不喜歡說話、也不太愛理人。平時在家,總是自己一個人獨自玩玩具或是靜靜地若有所思的樣子,也很少看到他笑。陳太太擔心時間一久,孩子會不會變成自閉兒,以後要上小學怎麼跟其他小朋友相處?
孩子面對父母親過世時,會因為說話表達能力發展還未成熟,沒有辦法用言語表達他們悲傷、失落情緒感受,因此常常會透過行為反應,來回應自己的哀傷情緒。可能出現的身心反應,像是:
1.否認:佯裝若無其事或表示懷疑、不信任。
2.反向作用:不會悲傷,反而對死者生氣、憤怒、有敵意,認為自己被遺棄而感到失望。
3.轉移:將氣憤投射到他人身上,怪他人沒有預防事件的發生,或是將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刻意只關心別的事情。
4.心因性的生理反應:覺得喉頭緊縮、呼吸困難、沒有食慾、疲倦、不能做功課、無法入睡、常做惡夢等。
5.孤立與退縮:逃避情緒的創傷,隱藏自己的情緒,不再輕易和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把自己孤立起來。
6.退化:出現與年齡不符的退化行為,如:尿床、咬手指。
7.罪惡感:害怕因自己表現不佳造成親人死亡,也後悔在親人生前沒表達他們的情感。
8.取代:尋找其他來替代死去親人的角色。
9.復原重建:復原重建需到已無罪惡感,能與他人正常相處,並且能與他人談論死者生前的種種。
(延伸閱讀:意外過後 怎麼陪伴孩子的焦慮不安?)
孩子在失去爸爸後,雖然媽媽還在,但整個生活環境、家庭互動氣氛已完全不一樣了,孩子在失去一向可以依賴的對象時,可能會一直處於一種不安的情境下,所以對任何事情會害怕去面對,轉而採取逃避的行為面對。因此,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反應時,更需要大人多一點的理解與陪伴,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開始嘗試與練習:
一、多陪伴孩子,試著給他安定感
失去爸爸或媽媽後,孩子也是需要一些時間適應的,因此,儘管家長會擔心孩子跟人的互動狀況,但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好好的反應,就對他感到失望。在失去平日能夠依賴照顧者後,孩子心裡需要被保證以及獲得安全感的。所以,家長更應該要穩定的與孩子相處,最好可以將時間固定下來,並且儘量避免因工作或自己心情混亂而減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如此,頻繁的正向互動,才可以讓小孩心裡獲得安穩、快樂和滿足感。
此外盡量和孩子玩在一起,避免讓孩子一個人獨處,因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會一直重複玩同樣的東西,因此,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不同刺激,邀請孩子習慣與別人接觸,陪伴與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天地。
二、幫助孩子擴展生活空間
為孩子創造交朋友的機會,可以帶著孩子多與鄰居或附近的小朋友玩耍,鼓勵他多與其他小朋友接觸,建立友誼。如果可以也可讓孩子多參加團體活動,如學校或社區的活動;從當中會讓孩子在團體互動中學習與人的相處,並體驗什麼是友誼與溫暖的感覺,避免讓孩子一直在失落與悲傷的情緒中鑽牛角尖。
三、找出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可多注意孩子對哪一方面的活動較有興趣,例如:聽音樂、玩球或者唱歌。不管是動態或靜態的活動,都可以鼓勵孩子勇於嘗試,因為這些活動會讓人心情放鬆、開朗,藉此可以讓孩子更有興趣面對自己生活,以及與人相處和互動的信心。
四、可以藉著動物(寵物)與小孩互動
可以的話,先讓孩子學習與動物相處,當孩子能與動物相處很好之後,再學習和人相處,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因為與小動物為伍可以降低孩子對人的敏感度、使他不孤單,並從中來讓他慢慢適應新的環境。而選擇小動物的條件是:外表可愛、沒有攻擊性、乾淨,而最重要的是可以與孩子有互動的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