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青少年面對失去親人的生活?
面對親人過世後的生活變化,許多家長必須擔起家庭照顧與經濟重擔的責任,在雙重角色的壓力下,許多大人會開始強調孩子的獨立性,期許年長的孩子或青少年可以承擔照顧年幼手足的責任,或是分攤更多的家務工作。特別在華人文化下,家長容易期許排行「老大」的子女做好弟弟妹妹榜樣,當家長無法兼顧家庭照顧時,身為家中的哥哥姐姐必須打理好家裡的大小事,以及照顧年幼手足的生活。(延伸閱讀:喪偶單親媽媽與她的孩子之間–失去膀臂之後的日子與教養,江素芬、劉慈惠2004)
這容易讓家長看見了青少年的成熟,卻忽略了他也同樣正在經歷失去親人的傷痛。一般而言,青少年在失去重要親人時,容易壓抑自己的情感,不輕易落淚及限制自己表達失落與悲傷的情緒。而青少年面臨提早學習獨立,挑起家裡的責任,這也讓他們感受到家庭帶來的壓力與負擔,因此更喜歡跟朋友快樂、自由,不用多想的相處方式,最後為了逃離家庭壓力,逐漸演變成與家人之間的衝突與隔閡。
「又是我!為什麼家裡的事情都要我做?」
「一直照顧弟弟很煩ㄟ…我也想要跟同學一起出去逛街!」
如何與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溝通,陪伴他們面對失去親人後的生活變化?或許有一些方法可以提供給家長參考:
一、關照孩子的心情故事
青少年在失去生命中主要照顧者時,在悲傷情緒的表達上,一開始孩子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不輕易流眼淚,限制自己表達失落的情緒,且容易承擔過世父母一方的角色去照顧家人。然而,家長如果忽略青少年在失親後悲傷情緒的處理,以及生活模式改變對孩子所產生的衝擊,則對於青少年未來的發展是容易產生負向影響的;例如,孩子會難以與他人建立心理上的親密關係。
因此,爸爸或媽媽在關照青少年孩子既獨立又依賴的情緒時,有兩個階段性步驟可以試試看:
1) 多撥空與孩子說說話,從校園輕鬆話題談起,而後關心失親後,孩子承擔起照顧者角色的壓力,並於討論過程中多聽聽孩子的聲音與期待,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與肯定。
2) 當家長與孩子建立起安全與穩定的親子關係後,家長可進一步與孩子討論家事分工的原因,表達心疼孩子的辛苦以及需要孩子體貼、協助的部分;並徵詢孩子的想法與意見。
二、培養同儕的支持性網絡
在失去父母一方後,很多青少年會覺得自己與其他同儕是有所不同的。然而,青少年在這一階段的發展任務,即是跟同儕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因此,朋友的關懷、支持與接納對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來自同儕的社會支持,可以包括:得到朋友的關心、認同、接納、以及某種程度上的瞭解等;而這些同儕的扶持是可以幫助失親青少年在未來,不論人際上的互動關係,或者是負向情緒的抒解,均能有正向的影響,能讓青少年健全的發展與成長。因此,家長可以透過談天的方式關心孩子的交友狀況,必要時給予孩子自我保護的概念,讓自己也能有機會成為孩子的貼心朋友。
三、向外尋求資源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需要家長與孩子均能好好整理自己的情緒。然而,在面對另一半的過世,留下來的爸爸或媽媽往往被迫要面對經濟與親職教養等模式的改變,並採取直接的因應方式;在這種狀況下,家長常會忽略好好關照自己失落與悲傷的情緒。如果你發現自己其實是一直被悲傷所困擾,請勇敢向他人發出幫忙訊號;可找信任的朋友或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讓他們可以分擔你過重的壓力,提供你一些親子教養的方法,陪伴你一起創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雖然親子衝突是可以利用一些方法來解決,可是要面對喪親的悲傷卻相當不容易,這些經歷是需要家長與孩子一起渡過的,讓自己與孩子同步前進,坦然以對將會有助於親子間的關係更融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