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吵架無法避免,如何協助孩子面對家庭裡的負面情緒?
兒盟分享/
2022-09-19
吵架與衝突是婚姻裡無法避免的狀況,當夫妻之間意見不合、頻率不對,就很容易會發生爭吵,但是當孩子目睹這一切的發生,該怎麼讓孩子知道「父母吵架不是他的錯」,並讓孩子了解面對衝突該怎麼溝通與協調。
每個人因成長背景、價值觀及在意的事情都不盡相同,相處時發生意見分歧、爭執的狀況在所難免,尤其是一起生活及共同養育孩子的父母;只是爭執的當下,父母如果都各自沉浸在相互指責、低落的情緒中,容易疏於對孩子的關心,隨著時間拉長,孩子會逐漸感到焦慮、不知所措,有的孩子會透過哭鬧的方式嘗試吸引父母注意,當孩子發現無論如何哭鬧都無法使父母的衝突停止時,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與無助感。而長期處於衝突環境之下的孩子,容易變得敏感,可能聽到稍微大一點的聲音或類似對話,就會聯想到父母衝突時的場景,因此有退縮、或逃走的反應。
1950年,愛利克·艾瑞克森提出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提出「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可分為8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個人都會面臨、並克服新的挑戰。每個階段都建築在成功完成較早的階段任務的基礎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
舉例來說,在0-2歲的階段,為孩子發展對人的信任與不信任,若此時孩子可能因父母疏於照顧、餵食不定時、時有時無的關心,會影響孩子對於人事物的信任感。隨著孩子的發展可以觀察到父母的爭吵皆有可能嚴重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互動、團體生活,甚至到適應社會的能力,而當父母對孩子可能出現不適應的行為(例如尿床、拒學)來加以斥責,則會讓家庭產生更多衝突,而形成惡性循環...詳閱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