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吵架無法避免,如何協助孩子面對家庭裡的負面情緒?
每個人因成長背景、價值觀及在意的事情都不盡相同,相處時發生意見分歧、爭執的狀況在所難免,尤其是一起生活及共同養育孩子的父母;只是爭執的當下,父母如果都各自沉浸在相互指責、低落的情緒中,容易疏於對孩子的關心,隨著時間拉長,孩子會逐漸感到焦慮、不知所措,有的孩子會透過哭鬧的方式嘗試吸引父母注意,當孩子發現無論如何哭鬧都無法使父母的衝突停止時,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折感與無助感。而長期處於衝突環境之下的孩子,容易變得敏感,可能聽到稍微大一點的聲音或類似對話,就會聯想到父母衝突時的場景,因此有退縮、或逃走的反應。
1950年,愛利克·艾瑞克森提出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提出「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可分為8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個人都會面臨、並克服新的挑戰。每個階段都建築在成功完成較早的階段任務的基礎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
舉例來說,在0-2歲的階段,為孩子發展對人的信任與不信任,若此時孩子可能因父母疏於照顧、餵食不定時、時有時無的關心,會影響孩子對於人事物的信任感。隨著孩子的發展可以觀察到父母的爭吵皆有可能嚴重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互動、團體生活,甚至到適應社會的能力,而當父母對孩子可能出現不適應的行為(例如尿床、拒學)來加以斥責,則會讓家庭產生更多衝突,而形成惡性循環。
當父母吵架,該如何協助孩子面對負面情緒?
「夫妻吵架」是所有家庭幾乎無法避免遇到的情況,如果真的不小心讓孩子見到父母吵架是否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呢?其實不盡然,如果父母在吵架後能夠陪伴孩子、並理性與孩子討論發什麼事,反而也是一種機會教育,透過父母的引導讓孩子有機會觀察到父母之間是如何溝通與協調差異。
該如何吵架?父母可以這麼做
1)爭吵「現在式」:盡量不翻陳年舊帳、吵同樣的事,因為吵架翻舊帳最傷感情,也無助於溝通。
2) 好好吵架並表達感受:父母雙方都各執己見時,是無法進行交流的,與其攻擊對方「你有了解過我的感受嗎」、「你從不聽我說話、讓我說完」,建議可以試著表達自己當下情緒與想法「當我聽到你這樣說我的時候,我感到生氣跟難過」,也要試著打開耳朵聽聽對方的感受與想法,當雙方減少互相指責時,就有機會緩和衝突。
3)理性爭吵、避免激化衝突:當覺察自己或對方的情緒已過於激動或偏離爭吵事件,此時先讓自己與憤怒情境隔離,透過深呼吸緩和失控的情緒,或讓彼此冷靜一下,再回來繼續溝通。
4)不相互責備,著重問題解決:不管怎麼吵、怎麼抱怨對方,覺得對方做錯了什麼,當不開心的話講完後,請別忘了要理性討論並解決引起吵架的問題,試著一起尋找解決的方法。
5)讓孩子知道發生什麼事:趁孩子還有記憶時,引導孩子了解,父母吵架是因為意見不同、需要溝通,並注意不要讓孩子覺得「爸媽吵架是我的錯」。
6)延伸性教育與反思:假如過了幾天,孩子還很在意這件事,表示他腦中對父母吵架已經起了一些想像。這時父母不妨問問孩子:「你對覺得這件事的想法是什麼?」,也許父母可以從孩子的童言童語中,進一步覺察自己夫妻關係的盲點。
爭吵後,記得讓孩子了解「父母吵架不是他的錯」
無論孩子是否聽得懂父母吵架內容,都要及時向孩子澄清:「爸爸媽媽吵架不是你的錯。」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即使吵架,也還是很愛我。」透過擁抱、安撫、溫柔的語氣,都可以來平撫孩子緊張焦慮的情緒,因為孩子即使無法聽懂大人說的話,也可以從爸爸媽媽的表情、語氣獲得安慰,重新建立安全感。
同時也可以與孩子說明:「爸爸跟媽媽是一個團隊,要一起合作,但是我們也會遇到困難的事情,有不合的時候,難免會吵架。你會聽到我們大聲說話,可是不要擔心,我們會一起解決問題。」
透過這樣無論是平時、吵架時、吵架後,都會讓孩子安心,不會被父母嚇到,或是擔心父母,同時也協助孩子學習與面對家庭裡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