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服務】我們都能成為那面盾牌

作為社工的我一直在想,孩子們的失落事件到底有哪些、產生什麼心情、遇到失落事件時孩子會怎麼處理,並設計在教案宣導上,後來我實際站在台上,拋出了陳設好的問句,才發現或許,這不是一件可以事先準備好的事,對於經歷過的人亦是。
我記得就學的時候,某天我身邊要好的朋友離開了,印象中在她出事前一天,和我們大家都一樣,揮霍著同樣的青春,但她的歲月卻戛然而止。她車禍以後在醫院中昏迷了很久,當時的自己一接到消息,滿腦子全是否認,混亂的思緒不斷翻滾著,原本表面上像沒事一樣的心態突然間潰堤,我開始大哭,當下的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只能不斷的哭泣,那段時間的自己,只去看過我的朋友一次,我很害怕,那個環境對我來說很窒息,像是這段被迫中止的關係一樣,壓得我想要不斷逃避,逃避我的朋友、那場意外和當時不喜歡交際的自己,我認為這很難受,甚至不知如何好好處理自己的心情來面對這場改變。
擔任社工接觸到關於處理失落經驗的課程以後,猛然想起這段經歷,當時的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做了,若今天孩子們遭遇了相關的經驗,他們真的能夠好好擁抱自己嗎?所以孩子身邊的大人即是扮演陪伴與引導的重要角色,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這件事情的發生不是你的問題,產生雜亂不舒服的情緒是正常不過的。」孩子可能會開始隱藏或失控,大多重大失落事件的發生都促不及防,帶給孩子更多且適合的紓解情緒的方式,建立悲傷復原力最終步驟「尋求資源」的那面盾牌,告訴孩子他的身邊有我們能協助走過,共同進行身心感官調節的活動,覺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協助穩定其衝擊的心情,陪伴發現適合孩子紓解的方式,最終讓孩子了解自己並不是孤單一人,我們都會在。
對於逝去的事物說出再見都不容易,挫折事件發生的痕跡可能粗劣斑駁,溫柔的磨去稜角才能復原,悲傷或許不會立即消失,但我們都能練習擦拭,慢慢的在人生旅途中安撫成為穩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