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服務】我還是很難過
服務足跡/
2024-04-03
在潛移默化的社會價值觀下,孩子認為悲傷是不被允許的壞情緒,但侷限住個人情緒的展露,對孩子未來的情緒功能發展是好的嗎?
在潛移默化的社會價值觀下,孩子認為悲傷是不被允許的壞情緒,但侷限住個人情緒的展露,對孩子未來的情緒功能發展是好的嗎?
「看到豆豆離開了,讓我想到曾經養過的寵物,還有過世的家人……」
在《兒少悲傷與復原的班級輔導課》裡,播放【豆豆,Good Bye好的掰】這部影片時,提到影片主角心愛的寵物豆豆離世消息,班上的孩子便出現各種的情緒反應,像是:大笑、驚訝、難過等等,其中,些許孩子淚水不斷掉下,社工近一步關心詢問:「是什麼事情讓你有難過的感覺?」聽到孩子的回應後,發現這部影片喚起了過往失落經驗的感受,同時觸動了內心脆弱的共鳴!
「我提過阿嬤過世的事情,爸爸會很生氣!」
「阿公說:男生不可以哭!我怕哭了會被罵!」
社工透過觀察孩子難過的情緒表現,好奇地詢問孩子面對寵物或親友離世,過往是如何面對自己的失落?然而,聽見不少孩子提到自己與大人難過地分享想念的經驗,卻被大人忽視或責備,讓孩子擔心表露真實的情緒,能否受到大人的認同或接納,進而影響孩子去判斷情緒表現應選擇符合大人期待的處理方式,而迫於選擇讓自己悲傷隱藏起來。
「我想起以前陪我的寵物和家人,其實自己還是很難過……」
聽見孩子想念背後的心聲,才發現難受的情緒持續存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只是孩子為了迎合大人的想法,迫使自己將原有難過、不舒服的情緒收起來,但持續忽視自己沒有好好處理的傷口,不僅讓難過伴隨更多身心不適和沉重壓力,更將引發孩子再次碰觸與失落相關的經驗時,陷入更脆弱的狀態裡。
不論大人或孩子面對生命中的失落事件,都需要理解彼此有各種情緒表現都是正常的,也需要尊重每個人在悲傷裡復原時間及速度,還有更重要的是:從大人展現陪伴的姿態、接納脆弱的表現、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學習如何好好說悲傷,同時培養孩子從脆弱裡長出因應挫折的能力!
想 想哭是自然的 尊重孩子哭泣與否,那是正常的失落反應。
念 懷念是可以的 找出過往的美好回憶,在生活中創造想念的連結或媒介。
再 再快樂是可能的 悲傷不僅是愛的延伸,也能與生活中的快樂感並存。
見 看見愛在不遠處 了解愛不會因分離而消失,身旁也同樣有關心我們的人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