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大人無法透過孩子彌補童年的遺憾
大人不希望孩子重複自己的錯誤,於是把童年的失落經驗投射在孩子身上,以為孩子可以彌補過去的遺憾,但是不斷互相逼迫的親子關係,也讓孩子與大人逐漸疏遠與扭曲。
「我這人沒有什麼成就,就是希望孩子有成就。」
「現在恨我沒有關係,將來你會感謝我!」
「你怎麼這麼沒出息!臉都被你丟光了」
這些熟悉的台詞,出自公視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討論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為了符合自己對孩子的升學期待,不斷逼迫孩子能夠有好的成績,卻也讓孩子在這段親子關係中,喘不過氣。影集中不乏看到許多社會上家長的原型,像是媽媽放棄高薪高學歷,選擇在家帶小孩,只為了培養出優秀的資優生孩子,才能突顯自己投入家庭的價值;有的家長費盡苦心,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為了讓孩子進私校念書,以為高壓教育體制就可以考上好的大學,才不會像自己因為低學歷被人欺負;也有家長把孩子的成績,當成親戚間互相比較、炫耀的成果,代表著自己教導有方,是個好家長。
家長的期待與要求,成為一道道枷鎖,勒緊孩子無法呼吸,在以考試成績判定個人能力的升學體制下,孩子也逐漸變得扭曲。不少新聞媒體曾報導,孩子在升學考試結束後,覺得達不到大人與自己的期待而從頂樓一躍而下;也曾看見讀前幾志願的孩子,因為受不了考試壓力,崩潰輕生。就像影集裡〈茉莉的最後一天〉,就讀第一志願的茉莉,在媽媽高標準要求下,無處宣洩的壓力,使她用美工刀在手上劃下密密麻麻的傷痕,「希望有一天,媽媽掀開我的衣服,看到我手上的傷痕,她會嚇一跳,可能會很難過,會跟我道歉,會跟我說茉莉對不起。」
在家長認為「我是為你好」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大人從孩子身上,看見自己小時候的挫折與創傷,還有來不及完成的缺憾,因此將許多的期待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能夠藉此彌補過去的遺憾。為了不讓孩子在相同的地方摔跤,或是能走上更成功的道路,大人用過往的經驗,判斷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而有意無意地控制孩子的行為,往期待的方向前進。
孩子不可能代替大人彌補遺憾
如同影集的名稱所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小孩不是大人的延伸,不管對孩子的未來有任何的期待或安排,還是必須放手讓孩子面對任何挑戰與困難,闖出自己的人生。身為家長我們只能相信,每一種不同的際遇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有所成長與收穫,也相信孩子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在安全的範圍之內,就放手讓孩子去摸索,找出未來的方向,同時也告訴孩子,家人會是最好的後盾,不用害怕跌倒失敗了,不敢讓大人知道。
閉上眼回到最初的願望
還記得一開始得知孩子來到這個家庭,內心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嗎?在孩子還沒出生之前,不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平安長大,快樂的度過這一生,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開始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壓力與標準,家長也漸漸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看見孩子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人生後,家長是不是也能慢慢將內心的期待放下,即使孩子不是大人預料中的模樣,但他永遠都是你的孩子。
多點支持和擁抱
沒有人知道怎麼成為最完美的家長,大人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正在學習如何成為家長,同樣地孩子也在了解如何好好成長,如何當小孩。在這條路上,雙方都在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可能會犯錯,可能會有不理性的時候,不如就給彼此多一點的支持,在孩子決定勇往直前時,成為背後的支柱;給彼此多一點的擁抱,在做錯事情時,說聲沒關係,下次可以有其他努力的方向。
更多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