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 面對死亡不只有悲傷
為了給女兒們更好的生活,媽媽莉莉帶著兩個女兒芳儀、芳安到美國生活,爸爸則留在台灣工作,提供他們在美國所需的生活費。原本以為生活會這樣下去,直到2003年,媽媽被檢查出乳癌,不得不帶著女兒回到台灣。
▲2021|劇情片|封面圖片取自《美國女孩》粉絲專頁
▲導演:阮鳳儀
▲演員:林嘉欣、 莊凱勛 、 方郁婷 、 林品彤
內容簡介:
家庭裡的每個人,都在重新適應新的生活狀態,芳儀因為語言障礙、功課落後同學,被戲稱為「美國女孩」,面對學校課業與人際關係的無力,讓他渴望回到美國生活;而媽媽莉莉即使接受化療,仍擔心病情惡化,隨時可能離開人世。
沒想到回到台灣後,芳儀各種叛逆、橫衝直撞的行為,讓家庭之間衝突、爭吵不斷。在家庭快要分崩離析之際,台灣也正面臨SARS疫情爆發,每個人都難逃面對死亡的焦慮。
★兒盟推薦★
芳儀終於忍不住,對著媽媽怒吼道,「妳整天都在說妳會死,妳怎麼不真的去死?反正你也沒有好好活著!」
面對死亡,其實不只有悲傷的情緒,尤其是對華人社會來說,死亡更是一個禁忌話題。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對死亡的恐懼,甚至試圖壓抑面對死亡的負面感受,而憤怒變成這個家庭的共同情緒。
女兒芳儀的憤怒,掩蓋對媽媽可能死亡的恐懼,也包含了媽媽面對癌症軟弱的無力感。她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情緒,害怕討論死亡的話題,會不會就成真了?於是,她用憤怒壓抑自己的恐懼,只要談到死亡,芳儀就會變得無比憤怒,甚至逞一時嘴快對媽媽說著,「你怎麼不去死?」看到這裡,我想觀眾一定倒抽口氣,卻也知道孩子憤怒的背後其實是對媽媽的愛與在乎,希望媽媽好好活下來,希望生活回歸以前的樣子。
面對死亡孩子一定會有複雜的心情和反應,但是這不代表著不跟孩子談論死亡,或刻意扭曲死亡的真相,當我們透過跟孩子談死亡的基本原則,陪伴孩子走過這段失落情緒,就能慢慢長出復原的力量。
- 不逃避:不刻意逃避討論死亡或假裝沒有發生什麼事,並讓孩子知道有需要時可以找人幫忙。
- 不扭曲:不說謊欺騙孩子、扭曲死亡的真相。
- 不禁止:孩子想講的時候,不去禁止他表達或回憶。
- 不強迫:;孩子不想講的時候,不強迫他分享和面對。
- 不比較:沒有誰的失落比較大、比較小,那都是孩子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